其实,在门诊部门每天都能遇到一些病人,一旦看到“萎缩”、“肠化”、“息肉”等字眼,就会自己上网查,一查吓一跳,会癌变,会死亡。所以什么是癌前病变?
其实,癌前病变,指的是一些异常的细胞,并且这些细胞很可能转变成为癌细胞的前兆。但癌前病变不一定会转变为癌症,可能还会恢复正常。癌症都会经历癌前病变,但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会处于一种稳定状态,有的甚至会逆转到正常状态,最终有极小一部分演变成癌症。

因此,对于癌前病变,我们要有正确的认知:
1、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只是一个病理学名词,不是一种病名;
2、癌前病变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是其中少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
3、许多癌前病变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对症治疗等,可以达到维持现状、甚至能够逆转,即使出现了进展,通过及时的复查发现,也能在癌变前进行手术根治。

消化道的哪些情况才叫癌前病变?
目前网上所传的有以下几种“癌前病变”:粘膜白斑、胃、肠道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化、胃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等。
1、胃、肠道息肉:
胃肠道息肉大致分为两类:良性和肿瘤性。前者一般不会恶变,后者则有恶变可能,属于真正的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必须予以切除。肿瘤性的息肉就是”腺瘤性息肉”,包括三类:
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一般的情况下多呈扁平状,隆起型,凹陷等。一般,息肉越大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率就越高。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炎症等。
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属于老了的正常现象。萎缩性胃炎在发生肠化前根除掉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改善生活习惯,往往能够逆转,几乎能完全阻断其进展为肠型胃癌。

3、溃疡性结肠炎: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一般而言,溃疡性结肠炎会不断加重且不会自行好转。虽然不能治愈,但是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病情。但只是患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只要积极治疗,还是能防控的,算不上癌前病变。

5、胃粘膜肠化:
胃粘膜肠化,即胃粘膜分为两种情况:完全性肠化和不完全性肠化,完全性肠化很少变癌只有不完全性肠化,才勉强算得上是癌前病变。但离胃癌还有很远的路,只要规范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无症状不需要治疗
6、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前已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现在主要靠抗幽门螺杆菌药物进行治疗。只要没有抗衡因素,都建议立即根除。

7、胃溃疡:
从广义角度说,胃溃疡是指发生在胃角、胃窦、贲门和裂孔疝等部位的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一种。大多数的胃溃疡是良性疾病,是可以被治愈的,如果不加以治愈会导致在反反复复损伤过程中,会出现不典型增生,就是“癌前病变”。

8、最重要的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
胃上皮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 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研究表明异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轻中度的异型增生要积极对症治疗和祛除病因,并定期复查;重度的建议立即镜下或手术干预。

异型增生被视为肠型胃癌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一个关键环节,胃癌前病变演变至胃癌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如能对其进行积极的随访监测,并进行有效干预,阻断其向胃癌发展,将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