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其他个点按照远近及间隔房间和墙体的顺序排序.在成绩汇总中,凡...
刘厚生+马俊杰
摘要:目的 探讨透天凉针法远、近部取穴治疗阑尾炎性包块临床疗效及其差异性。方法 将80例阑尾炎性包块证属肠痈热毒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远部组(合谷、阑尾)、近部组(阿是穴、右侧天枢)及联合组(前两者相加)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同腧穴施予透天凉针法,共治疗14 d。各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阑尾炎性包块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检测血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包块最长径、三维体积、白细胞及CRP均降低,且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低(P<0.05,P<0.01),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无效病例数皆少于对照组,联合组无效病例最少(P<0.05, P<0.01),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天凉针法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疗效显著,远近配穴较远、近部单独取穴疗效更优。
关键词:透天凉针法;配穴法;阑尾炎性包块;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1.006
中图分类号:R259.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1-0017-03
阑尾炎性包块属于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是由阑尾急性炎症反应引发的阑尾周围脓肿及炎性包块,可分为脓肿型、肿块型及粘连型。目前西医保守治疗以消炎镇痛为主,但复发周期短且易耐药。笔者采用不同腧穴施以透天凉针法,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观察远近配穴及远、近部单独取穴对肠痈热毒证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包块大小、炎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纳入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13年12月沭阳县中医院就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各20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温及包块大小(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黄家驷外科学》[1],结合病史、病情、B超及CT等诊断为阑尾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肠痈热毒证拟定,证见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发热、呕吐、局部反跳痛、肌紧张,舌质红,苔黄腻。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肠痈热毒证辨证标准;②体温38~40 ℃;③病理分型为肿块型;④病程>3 d;⑤年龄25~60岁;⑥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及药物过敏者;②并发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者;③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庆大霉素16~32万U,静脉滴注,每日1次;甲硝唑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8 d。
治疗组同时予透天凉针法。远部组取穴:合谷、阑尾;近部组取穴:阿是穴、天枢(右侧);联合组为远部、近部取穴相加。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 0.30 mm×(25~50)mm,快速刺入各穴深层(即地部),得气后由地部开始,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宜轻,提时用力宜重,即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后将针退至人部、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回地部,重复上述操作3次。当患者感觉似有邪气从针孔抽出及有强烈酸胀感后留针20 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
1.6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阑尾炎性包块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检测血清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白细胞计数、体温均恢复正常,包块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恢复,白细胞计数、体温正常或降低,包块明显缩小;无效:上述指标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炎性包块大小及炎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包块最长径、三维体积、白细胞及CRP均降低,远部组、近部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远部组与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无效病例数远部组、近部组、联合组皆少于对照组,联合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远部组与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透天凉针法是一种复式凉泻手法,最早记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主治邪气入里化热或亢盛气火占据阴部所发病证。透天凉针法通过针刺引邪气或亢盛的气火外出,令阴气自复,产生凉感。现代研究表明,透天凉针法可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属热证的炎性疾病,不仅显著退热,且对多种炎症因子有一定调节作用[4]。
本研究远部取穴选用合谷、阑尾,前者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及宣通气血之功,后者为清热通腑的经外奇穴,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近部取穴选用阿是穴、天枢,前者以痛为输,就近取穴;后者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沟通人体气机,恢复升降沉浮。本研究表明,联合组各指标皆优于远部、近部单独取穴组(P<0.05,P<0.01),表明远部、近部穴位相须配伍的必要性。但远部组与近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透天凉针刺手法,并选用远近部相须配伍取穴干预阑尾炎性包块,通过对包块大小、炎症指标的观察及临床疗效的评估,表明透天凉针法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3-114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4] 周海燕,杨洁,冯跃.“烧山火”与“透天凉”针法对热证模型家兔肛温及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收稿日期:2014-04-06;编辑:季巍巍)
摘要:目的 探讨透天凉针法远、近部取穴治疗阑尾炎性包块临床疗效及其差异性。方法 将80例阑尾炎性包块证属肠痈热毒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远部组(合谷、阑尾)、近部组(阿是穴、右侧天枢)及联合组(前两者相加)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同腧穴施予透天凉针法,共治疗14 d。各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阑尾炎性包块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检测血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包块最长径、三维体积、白细胞及CRP均降低,且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低(P<0.05,P<0.01),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无效病例数皆少于对照组,联合组无效病例最少(P<0.05, P<0.01),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天凉针法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疗效显著,远近配穴较远、近部单独取穴疗效更优。
关键词:透天凉针法;配穴法;阑尾炎性包块;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1.006
中图分类号:R259.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1-0017-03
阑尾炎性包块属于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是由阑尾急性炎症反应引发的阑尾周围脓肿及炎性包块,可分为脓肿型、肿块型及粘连型。目前西医保守治疗以消炎镇痛为主,但复发周期短且易耐药。笔者采用不同腧穴施以透天凉针法,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观察远近配穴及远、近部单独取穴对肠痈热毒证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包块大小、炎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纳入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13年12月沭阳县中医院就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各20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温及包块大小(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黄家驷外科学》[1],结合病史、病情、B超及CT等诊断为阑尾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肠痈热毒证拟定,证见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发热、呕吐、局部反跳痛、肌紧张,舌质红,苔黄腻。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肠痈热毒证辨证标准;②体温38~40 ℃;③病理分型为肿块型;④病程>3 d;⑤年龄25~60岁;⑥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及药物过敏者;②并发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者;③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庆大霉素16~32万U,静脉滴注,每日1次;甲硝唑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8 d。
治疗组同时予透天凉针法。远部组取穴:合谷、阑尾;近部组取穴:阿是穴、天枢(右侧);联合组为远部、近部取穴相加。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 0.30 mm×(25~50)mm,快速刺入各穴深层(即地部),得气后由地部开始,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宜轻,提时用力宜重,即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后将针退至人部、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回地部,重复上述操作3次。当患者感觉似有邪气从针孔抽出及有强烈酸胀感后留针20 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
1.6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阑尾炎性包块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检测血清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白细胞计数、体温均恢复正常,包块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恢复,白细胞计数、体温正常或降低,包块明显缩小;无效:上述指标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炎性包块大小及炎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包块最长径、三维体积、白细胞及CRP均降低,远部组、近部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远部组与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无效病例数远部组、近部组、联合组皆少于对照组,联合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远部组与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透天凉针法是一种复式凉泻手法,最早记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主治邪气入里化热或亢盛气火占据阴部所发病证。透天凉针法通过针刺引邪气或亢盛的气火外出,令阴气自复,产生凉感。现代研究表明,透天凉针法可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属热证的炎性疾病,不仅显著退热,且对多种炎症因子有一定调节作用[4]。
本研究远部取穴选用合谷、阑尾,前者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及宣通气血之功,后者为清热通腑的经外奇穴,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近部取穴选用阿是穴、天枢,前者以痛为输,就近取穴;后者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沟通人体气机,恢复升降沉浮。本研究表明,联合组各指标皆优于远部、近部单独取穴组(P<0.05,P<0.01),表明远部、近部穴位相须配伍的必要性。但远部组与近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透天凉针刺手法,并选用远近部相须配伍取穴干预阑尾炎性包块,通过对包块大小、炎症指标的观察及临床疗效的评估,表明透天凉针法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3-114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4] 周海燕,杨洁,冯跃.“烧山火”与“透天凉”针法对热证模型家兔肛温及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收稿日期:2014-04-06;编辑:季巍巍)
摘要:目的 探讨透天凉针法远、近部取穴治疗阑尾炎性包块临床疗效及其差异性。方法 将80例阑尾炎性包块证属肠痈热毒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各2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远部组(合谷、阑尾)、近部组(阿是穴、右侧天枢)及联合组(前两者相加)在对照组基础上在不同腧穴施予透天凉针法,共治疗14 d。各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阑尾炎性包块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检测血清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包块最长径、三维体积、白细胞及CRP均降低,且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最低(P<0.05,P<0.01),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无效病例数皆少于对照组,联合组无效病例最少(P<0.05, P<0.01),远部组、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透天凉针法治疗阑尾炎性包块疗效显著,远近配穴较远、近部单独取穴疗效更优。
关键词:透天凉针法;配穴法;阑尾炎性包块;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11.006
中图分类号:R259.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11-0017-03
阑尾炎性包块属于急性阑尾炎的常见并发症,是由阑尾急性炎症反应引发的阑尾周围脓肿及炎性包块,可分为脓肿型、肿块型及粘连型。目前西医保守治疗以消炎镇痛为主,但复发周期短且易耐药。笔者采用不同腧穴施以透天凉针法,与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对照,观察远近配穴及远、近部单独取穴对肠痈热毒证阑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包块大小、炎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纳入病例均为2008年1月-2013年12月沭阳县中医院就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远部组、近部组及联合组各20例。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温及包块大小(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黄家驷外科学》[1],结合病史、病情、B超及CT等诊断为阑尾炎性包块。中医辨证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肠痈热毒证拟定,证见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发热、呕吐、局部反跳痛、肌紧张,舌质红,苔黄腻。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肠痈热毒证辨证标准;②体温38~40 ℃;③病理分型为肿块型;④病程>3 d;⑤年龄25~60岁;⑥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原因引起的右下腹肿块及药物过敏者;②并发败血症等严重不良反应者;③精神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庆大霉素16~32万U,静脉滴注,每日1次;甲硝唑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8 d。
治疗组同时予透天凉针法。远部组取穴:合谷、阑尾;近部组取穴:阿是穴、天枢(右侧);联合组为远部、近部取穴相加。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 0.30 mm×(25~50)mm,快速刺入各穴深层(即地部),得气后由地部开始,拇指向后单方向捻转(逆时针),捻转同时将针提插,插时用力宜轻,提时用力宜重,即轻按重提。地部捻转提插6次后将针退至人部、天部,同法施术。完毕后回地部,重复上述操作3次。当患者感觉似有邪气从针孔抽出及有强烈酸胀感后留针20 min。每日2次,连续治疗14 d。
1.6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分别运用64层螺旋CT测量阑尾炎性包块最长径及三维体积,检测血清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
1.7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3]拟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白细胞计数、体温均恢复正常,包块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恢复,白细胞计数、体温正常或降低,包块明显缩小;无效:上述指标均无变化,甚至加重。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炎性包块大小及炎症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包块最长径、三维体积、白细胞及CRP均降低,远部组、近部组、联合组均低于对照组,联合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远部组与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2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无效病例数远部组、近部组、联合组皆少于对照组,联合组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远部组与近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透天凉针法是一种复式凉泻手法,最早记载于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金针赋》,主治邪气入里化热或亢盛气火占据阴部所发病证。透天凉针法通过针刺引邪气或亢盛的气火外出,令阴气自复,产生凉感。现代研究表明,透天凉针法可被广泛运用于多种属热证的炎性疾病,不仅显著退热,且对多种炎症因子有一定调节作用[4]。
本研究远部取穴选用合谷、阑尾,前者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及宣通气血之功,后者为清热通腑的经外奇穴,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近部取穴选用阿是穴、天枢,前者以痛为输,就近取穴;后者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沟通人体气机,恢复升降沉浮。本研究表明,联合组各指标皆优于远部、近部单独取穴组(P<0.05,P<0.01),表明远部、近部穴位相须配伍的必要性。但远部组与近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尚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本研究运用透天凉针刺手法,并选用远近部相须配伍取穴干预阑尾炎性包块,通过对包块大小、炎症指标的观察及临床疗效的评估,表明透天凉针法治疗阑尾炎性包块有效。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43-114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3]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58.
[4] 周海燕,杨洁,冯跃.“烧山火”与“透天凉”针法对热证模型家兔肛温及血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2,37(4):277-280.
(收稿日期:2014-04-06;编辑: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