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焦理论腹部取穴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晶圆 的生产中,隔膜阀是特别适用于运送有腐蚀性,有粘性的流体,...
谷深+陈旭+吴中朝+等
关键词:三焦;腹部穴位;2型糖尿病;针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29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02-02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笔者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在三焦理论和腹部全息理论[1]指导下,于腹部进行分区并针刺特定穴位,在降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病房2型糖尿病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43~70岁,平均(59.82±8.78)岁;2型糖尿病病史1~10年,平均(5.27±3.09)年。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41~70岁,平均(60.77±10.03)岁;2型糖尿病
通讯作者:吴中朝,E-mail:wutcm@sina.com
病史1~10年,平均(7.35±3.76)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70岁;③病史>1年;④HBA1c>6.5%;⑤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尿常规酮体阳性、高血糖危象、低血糖症状者;②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④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检查及治疗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基于三焦理论腹部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兼上消症状加双侧阴都,兼中消症状加双侧肓俞,兼下消症状加双侧气穴。对照组常规取
穴:胰俞;兼上消症状加太渊,兼中消症状加脾俞,兼下消症状加太溪。选用0.25 mm×40 mm华成牌针灸针,针体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针尖刺入皮肤约25~30 mm,以产生得气感为准。每日早餐后2 h针刺1次,留针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治疗前后运用强生牌快速血糖仪测手指指血,监测日7次血糖(包括三餐前后6次及睡前血糖),选取最高值作为统计数据;②治疗前后检测HBA1c;③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相关标准对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手足畏寒、下肢水肿、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计1、2、3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
少<30%。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三焦之意,一是指六腑之一,有特定生理功能,二是按人体部位划分为上、中、下三焦。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首次提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明确了消渴的病理为三焦受病。消渴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脾、胃处于中焦,肾居下焦,其
分值与理论预测值具有良好的吻合度。
4 讨论
据文献报道,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蒽醌苷元总量增加了75%,熟大黄中4-羟基苯基-2-丁酮和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与生片相比无明显变化,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显著增加;熟大黄以没食子酸、蒽醌苷元为主,苷类成分显著降低,导致其泻下作用基本消失、解热作用减弱,而增加了活血化瘀的作用[5]。本试验主要以没食子酸和游离蒽醌为指标,采用多成分含量综合评分来优选大黄酒蒸工艺参数,更加符合熟大黄炮制目的及保证临床有效性的需求。
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收载的炮制方法有别,工艺及辅料用量亦有所差异;除生大黄和新清宁片外,其他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这些因素导致市场上的大黄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疗效[6]。规范大黄炮制饮片的炮制工艺,制定能体现大黄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的、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标准,是规范大黄炮制饮片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23.
[2]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8.
[3] 曹宏伟.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91-92.
[4] 邓翀,颜永刚,梁婷,等.多指标综合评价南五味子木脂素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4-6.
[5] 李丽,肖永庆.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803-813.
[6] 孙艳群,林娜.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 23(1):179-181.
(收稿日期:2014-01-22;编辑:陈静)
关键词:三焦;腹部穴位;2型糖尿病;针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29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02-02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笔者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在三焦理论和腹部全息理论[1]指导下,于腹部进行分区并针刺特定穴位,在降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病房2型糖尿病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43~70岁,平均(59.82±8.78)岁;2型糖尿病病史1~10年,平均(5.27±3.09)年。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41~70岁,平均(60.77±10.03)岁;2型糖尿病
通讯作者:吴中朝,E-mail:wutcm@sina.com
病史1~10年,平均(7.35±3.76)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70岁;③病史>1年;④HBA1c>6.5%;⑤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尿常规酮体阳性、高血糖危象、低血糖症状者;②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④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检查及治疗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基于三焦理论腹部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兼上消症状加双侧阴都,兼中消症状加双侧肓俞,兼下消症状加双侧气穴。对照组常规取
穴:胰俞;兼上消症状加太渊,兼中消症状加脾俞,兼下消症状加太溪。选用0.25 mm×40 mm华成牌针灸针,针体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针尖刺入皮肤约25~30 mm,以产生得气感为准。每日早餐后2 h针刺1次,留针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治疗前后运用强生牌快速血糖仪测手指指血,监测日7次血糖(包括三餐前后6次及睡前血糖),选取最高值作为统计数据;②治疗前后检测HBA1c;③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相关标准对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手足畏寒、下肢水肿、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计1、2、3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
少<30%。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三焦之意,一是指六腑之一,有特定生理功能,二是按人体部位划分为上、中、下三焦。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首次提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明确了消渴的病理为三焦受病。消渴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脾、胃处于中焦,肾居下焦,其
分值与理论预测值具有良好的吻合度。
4 讨论
据文献报道,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蒽醌苷元总量增加了75%,熟大黄中4-羟基苯基-2-丁酮和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与生片相比无明显变化,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显著增加;熟大黄以没食子酸、蒽醌苷元为主,苷类成分显著降低,导致其泻下作用基本消失、解热作用减弱,而增加了活血化瘀的作用[5]。本试验主要以没食子酸和游离蒽醌为指标,采用多成分含量综合评分来优选大黄酒蒸工艺参数,更加符合熟大黄炮制目的及保证临床有效性的需求。
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收载的炮制方法有别,工艺及辅料用量亦有所差异;除生大黄和新清宁片外,其他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这些因素导致市场上的大黄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疗效[6]。规范大黄炮制饮片的炮制工艺,制定能体现大黄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的、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标准,是规范大黄炮制饮片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23.
[2]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8.
[3] 曹宏伟.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91-92.
[4] 邓翀,颜永刚,梁婷,等.多指标综合评价南五味子木脂素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4-6.
[5] 李丽,肖永庆.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803-813.
[6] 孙艳群,林娜.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 23(1):179-181.
(收稿日期:2014-01-22;编辑:陈静)
关键词:三焦;腹部穴位;2型糖尿病;针刺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4.09.029
中图分类号:R259.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9-0102-02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笔者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在三焦理论和腹部全息理论[1]指导下,于腹部进行分区并针刺特定穴位,在降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病房2型糖尿病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龄43~70岁,平均(59.82±8.78)岁;2型糖尿病病史1~10年,平均(5.27±3.09)年。对照组47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41~70岁,平均(60.77±10.03)岁;2型糖尿病
通讯作者:吴中朝,E-mail:wutcm@sina.com
病史1~10年,平均(7.35±3.76)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2型糖尿病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40~70岁;③病史>1年;④HBA1c>6.5%;⑤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尿常规酮体阳性、高血糖危象、低血糖症状者;②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者;④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检查及治疗者;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组基于三焦理论腹部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兼上消症状加双侧阴都,兼中消症状加双侧肓俞,兼下消症状加双侧气穴。对照组常规取
穴:胰俞;兼上消症状加太渊,兼中消症状加脾俞,兼下消症状加太溪。选用0.25 mm×40 mm华成牌针灸针,针体垂直于皮肤表面进针,针尖刺入皮肤约25~30 mm,以产生得气感为准。每日早餐后2 h针刺1次,留针2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①治疗前后运用强生牌快速血糖仪测手指指血,监测日7次血糖(包括三餐前后6次及睡前血糖),选取最高值作为统计数据;②治疗前后检测HBA1c;③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相关标准对口渴喜饮、多食易饥、小便频多、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脘腹胀满、头身困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心悸健忘、腰膝酸软、手足畏寒、下肢水肿、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按轻、中、重分别计1、2、3分,计算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3]拟定。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但<7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
少<30%。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7 统计学方法
3 讨论
三焦之意,一是指六腑之一,有特定生理功能,二是按人体部位划分为上、中、下三焦。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刘完素在《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中首次提出“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明确了消渴的病理为三焦受病。消渴病位主要在肺、脾、胃、肾。脾、胃处于中焦,肾居下焦,其
分值与理论预测值具有良好的吻合度。
4 讨论
据文献报道,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蒽醌苷元总量增加了75%,熟大黄中4-羟基苯基-2-丁酮和4-羟基苯基-2-丁酮-4-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的含量与生片相比无明显变化,熟大黄中没食子酸含量显著增加;熟大黄以没食子酸、蒽醌苷元为主,苷类成分显著降低,导致其泻下作用基本消失、解热作用减弱,而增加了活血化瘀的作用[5]。本试验主要以没食子酸和游离蒽醌为指标,采用多成分含量综合评分来优选大黄酒蒸工艺参数,更加符合熟大黄炮制目的及保证临床有效性的需求。
大黄炮制品不同时期药典收载的炮制方法有别,工艺及辅料用量亦有所差异;除生大黄和新清宁片外,其他炮制品尚缺乏较为统一的质量标准。这些因素导致市场上的大黄质量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疗效[6]。规范大黄炮制饮片的炮制工艺,制定能体现大黄不同炮制品内在质量的、科学客观的质量评价标准,是规范大黄炮制饮片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2-23.
[2] 傅兴圣,陈菲,刘训红,等.大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新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6):1534-1538.
[3] 曹宏伟.大黄的炮制作用与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3,3(8):91-92.
[4] 邓翀,颜永刚,梁婷,等.多指标综合评价南五味子木脂素提取工艺[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4-6.
[5] 李丽,肖永庆.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803-813.
[6] 孙艳群,林娜.大黄的炮制方法及临床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 23(1):179-181.
(收稿日期:2014-01-22;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