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右下肢坏死性筋膜炎
常树勋+张红军+王晓鹏+吉强
【中图分类号】R686.3 【文献标识码】A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主要发病部位在肛周,有的会波及到会阴区,属于一种十分严重的感染性软组织疾病,其诱发原因可能为多种细菌感染。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皮下组织筋膜层产生侵犯,进而导致患者皮下组织出现化脓甚至坏死等症状,同时还会经血液循环后诱发患者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病情发展极快,具有很高的临床死亡率[1]。回顾性分析我院肛肠科2006年3月~2014年6月收治4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均行肛周清创引流术,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治愈3例,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1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例,女1例,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5~10天,平均病程7天,合并糖尿病3例,近期有痔疮手术史1例,发病过程中有寒战、高热3例,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进展迅速,伴有剧烈疼痛,患者肛周、会阴部皮肤表面呈红褐色肿胀,边界不清,触痛明显,局部皮肤有波动感及捻发音,出现低血压1例、心率增快、嗜睡等感染性休克表现,所有患者化验白细胞数均明显升高。感染部位脓汁坏死组织培养多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一经诊断,立即行急诊手术,沿波动或疼痛最明显处沿皮纹广泛切开引流。彻底清除脓液和腐败坏死组织,潜行剥除皮桥下坏死组织,深达筋膜层,切口范围要大,超出病变组织,并采取多切口保持引流通畅,保护肛门功能。并采用双氧水、灭滴灵及呋喃西林液反复冲洗切口,填塞甲硝唑纱条充分引流,感染较深者置入引流管持续引流冲洗,取局部坏死组织或脓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指导术后用药。术后患者采取单人单间,换药2~3次/d,每次换药时分别用双氧水、灭滴灵及生理盐水依次冲洗创面及残腔,并保证引流通畅。对患者伤口进行实时观察,一旦布局再次出现坏死的筋膜组织,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将其清除。同时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待药敏结果出来后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实时调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加强营养,给予对症治疗。保持病房卫生,整洁,病房紫外线消毒2次/d,避免交叉感染。
2 结 果
本组4例全部治愈。其中1例病情稳定后转院治疗后痊愈。无1例死亡,1例术后再次清创引流,住院时间15~35天,平均27天,随访2月无1例复发。
3 讨 论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细菌入侵皮下组织和筋膜,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坏死,通常不会对肌层产生累积作用。已有的临床报道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发生在会阴、肛周等组织较为疏松的部位,颈咽部偶有发生,多由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所致。大多发病急、进展迅速、破坏力强、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在局部组织中病情发展较快,一旦发病时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就可能使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败血症及毒血症而死亡。不仅如此,坏死性筋膜炎发病时并没有性别与年龄差异,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营养不良、静脉吸毒、蚊虫叮咬、轻度外伤更易罹患此病[2]。本组病例3例合并糖尿病,1例近期有痔疮手术史。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当临床上发现起病急骤、进展迅速、有全身中毒症状、疼痛剧烈,快速进行的皮肤坏死,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当化验出现白细胞数明显增高,以中性为主,核左移,确定诊断,要及时进行手术。手术治疗是被公认的治疗坏死性筋膜炎的重要措施,彻底清创引流,及时清除腐败坏死组织及脓液[3]。术后采取选用2~3种广谱抗生素联合抗感染治疗、以后根据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抗生素剂量要足,疗程要长,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治愈疾病同样具有不可忽视作用[4]。术后创面换药同样重要,坚持换药2~3次/d,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气味及引流管是否通畅,了解创面恢复情况、每次换药均用双氧水及灭滴灵液冲洗,当创面清洁,肉芽新鲜红润时,缺损皮肤创面可用康复新膏纱条换药直至痊愈,保持病房清洁、整齐,避免交叉感染。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是其治疗的关键,对于那些病程长、症状严重的更需要给予及时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之,肛周坏死性筋膜炎治疗的关键是对该病的充分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清创引流,术后换药,抗感染、抗休克、营养等支持综合治疗,才能提高坏死性筋膜炎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董文娟,杨向东,王钧冬.重症肛周坏死性筋膜炎5例治疗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0,16(4):250-251.
[2] 吴 健,薛晓东,刘俊玲.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与治疗(附16例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13):2709-2710.
[3] 陈文平,冯海龙,沈云天,等. 肛周坏死性筋膜炎5例临床诊治体会[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1,17(6):392-393.
[4] 田锦波,陈凌云.肛周坏死性筋膜炎的诊断及治疗(附20例报告)[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3,19(6):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