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炎症性肠病群体的节日。全球许多国家的专业组织和患者组织在每年的5月19日这一天,都会加入到这个全球性活动中。活动的主旨是唤起社会对炎症性肠病这一长期、致残性疾病的关注和对患者群体的关爱,并帮助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随着生活方式和公共卫生状况的改变,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发病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是高发人群。随着发病率的上升,疾病的表现也成多样化,严重程度也相差极大。
部分病人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导致穿孔、梗阻、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不同的病人表现差异很大,常见的有粘液脓血便,腹痛,腹泻,克罗恩病还可以出现肠梗阻,瘘管和肛周脓肿的表现。还有很多病人会有肠道外的表现,比如皮肤病变、关节病变及眼部病变等。
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接受一定的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检查手段包括抽血化验、X线、CT、超声、内镜等等。
炎症性肠病(IBD)目前无法治愈,但通过系统积极的治疗,多数患者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在不影响预期寿命的前提下,正常参与工作、学习,乃至结婚生子。早期诊断,积极系统的治疗,正规的随访,多学科协作是病情控制的关键。
患者往往需要反复接受内、外科治疗和长期随访,并且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干预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对于该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成为整个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的是为了让更多患者了解IBD,能够接受规范的治疗,让更多的患者认识IBD,学习如何积极治疗,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回肠、直肠、结肠中发生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在临床中表现为患者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炎症性肠病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疾病。有研究者预测,未来10年炎症性肠病在全球将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患者将在此时期内快速增加。如果将来中国炎症性肠病的患病率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患者保守估计可达500万。
溃疡性结肠炎,患癌风险高
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尤其是全结肠炎其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上数倍,往往在发生慢性溃疡性大肠炎五六年后开始癌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要每年接受肠镜检查,可早期发现肠癌。
田振国
国家二级教授博导
原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会长,国家局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及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帖专家、辽宁省名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4项,其中《大肠炎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获优秀著作奖;研制“通腑宁颗粒”等专药10余种。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8名;
创新“电子结肠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等7种治疗方法,对各种肛门疾病、大肠炎性疾病、便秘、大肠息肉及肿瘤等具有独特的方法与疗效,深受患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