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胶质瘤这个名称并不陌生,也时长听到这种疾病带去了年轻的生命。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外科特需专家周范民教授介绍,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并且特别偏好青壮年,已成为威胁青壮年健康的"隐形杀手"。周范民教授表示,“如果胶质瘤能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当出现视力模糊、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尽快完善相应头部检查。如果是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通过做基因检测预测胶质瘤的发生几率。
胶质瘤容易“盯上”青壮年
为什么如今胶质瘤容易“盯上”青壮年呢?周范民教授指出,胶质瘤的发生与基因和环境有关。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容易发生脑胶质瘤。胶质瘤的发生和年龄有关,胶质瘤发病年龄大多在21~50岁间,以31~40岁为高峰,另外在10岁左右的儿童也较多见。各种类型的胶质瘤各自有其自己的好发年龄,比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儿童。
头疼、恶心、呕吐…警惕脑胶质瘤
1、由肿瘤占位引起的高颅压症状。即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患者头疼、恶心、呕吐、眼底水肿等症状。其中,呕吐并不同于普通的吃东西导致的恶心、呕吐,而是一种喷射性呕吐。
2、肿瘤侵犯不同的功能区,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发生在额叶的胶质瘤会表现为精神行为的改变,尤其是老年人的额叶胶质瘤,会出现反应迟钝、精神行为异常,甚至随地大小便等;颞叶主管人体的语言和听觉中枢,如果胶质瘤发生在此处,就可能出现感音性失语,就是别人说话,患者听不懂,答非所问;发生在枕叶的胶质瘤会导致患者出现视野缺损;还有一种胶质瘤发生在大脑运动功能区,如大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或者运动障碍,也就是偏瘫或半身麻木等。
3、绝大部分脑胶质瘤的患者都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肿瘤发生的位置不同,癫痫发作的形式也不一样。
胶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周范民教授表示,对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胶质瘤的手术切除原则是既要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缓解颅内压增高和占位效应,改善神经功能,又要尽可能保护脑重要的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病理诊断,为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提供组织学依据;切除肿瘤消除占位,降低颅压;减轻肿瘤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但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除早期肿瘤小且位于适当部位者外,一般都主张综合治疗,通过手术全切或近全切为放疗和化疗等联合治疗创造条件,即术后配合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可延缓复发及延长生存期。
近日,在周范民教授指导下,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团队顺利为一位曾经由周范民教授手术,16年后脑胶质瘤“复发”患者行手术治疗,一刀切除两个病灶,最终病理结果排除胶质瘤,让患者由惊变喜,转危为安。
最后,周范民教授提醒,恶性程度高的脑胶质瘤复发率高,经过手术全切肿瘤的患者还需保持术后1年内每2—3个月复查一次增强磁共振,术后2—3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超过3年后每1年复查一次,而手术未全切肿瘤的患者复查的时间间隔则需不超过3个月。
▲周范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