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这个暑假的最火影片是什么,那肯定非《哪吒》莫属了。前两天它的票房突破47亿,一跃成为中国内地影史票房第二。
精美的画面和动人的情节让它赢得一众好评,我个人也特别喜欢这个小哪吒,但在三刷时,却发现了一个“致命”槽点 。

在影片中,有一幕是哪吒在山河社稷图中溺水的情景。
太乙真人发现徒儿溺水后,赶紧捞人、把脉,做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再加人工呼吸,一连串的动作俨然是在天庭接受过急救训练的架势。
但是,了解急救常识的人会发现,太乙真人这个“救生员”不太合格。他把哪吒捞上岸后,说了句“娃儿还有脉搏”,然后就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首先,只有在确认溺水者无意识、无呼吸、无心跳的“三无”情况下,才可进行心肺复苏。
其次,要先给溺水者供氧,就是先进行2次人工呼吸,再进行30次胸外按压。如果溺水者口中有异物,还需要先清理异物。
从这个微小的细节中,可以看出大众急救意识的淡薄和对急救方法的不了解。

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因没有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而导致的悲剧事件发生。
今年1月份,广西一个6岁的男孩在吃花生时不慎被噎住,家长慌忙将他送到医院,但到医院时,孩子已经口唇发紫,没有了心跳,经抢救无效后死亡。
更令人难过的是,这场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送医过程中,妈妈用双手紧紧抓住孩子的双脚,不停抖动,甚至将孩子倒扛在肩膀上,不断用手拍打其背部,但那时孩子已经昏迷了。
倘若孩子妈妈或旁人知道如何使用海姆立克法 ,或许生命就不会这样悄然逝去,徒留遗憾。
.png)
去年,在武汉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全身被开水烫伤。
奶奶看到孩子被烫后,彻底慌了神,一把将孩子的衣服揭下来,抱到空调房里降温,又在伤口上涂抹牙膏,处理完成后才把孩子送到医院。
医生接诊时,告知家长“您所采用的急救方法完全是错误的”。
一把扯掉衣服,导致皮肤的表皮也随之脱落;空调下吹冷风,容易致孩子感冒;而涂抹牙膏,非但没用不说,还污染了烫伤创面,进一步加剧感染风险。


关于急救方面,我们的古人也曾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有些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打破了中医只能治慢性病的刻板印象。
例如,现在临床使用的救治中暑的“通窍散”,就是沿用汉代就有的“嚊鼻法” :
将石菖蒲、生半夏等芳香开窍的药物研磨成粉末,吹进病人鼻孔,刺激鼻腔内粘膜,促使昏厥病人苏醒,这是我国中医特有的急救法之一。


另外,在冷兵器时代,跌打损伤也是常有的事,于是就有了“活血化瘀止痛法” ,对后世急性创伤的治疗有影响深远。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日常生活中总少不了各种各样的“意外”:
小到被鱼刺卡喉、流鼻血,大到猝死、突发心梗等急性事件……
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急救方式,后果不堪设想。
尤其是心源性猝死,情形尤为严峻。医学上有一个词叫做“黄金4分钟” ,就是说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如果时间超过10分钟,即使被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即植物人。所以,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发病的最初4分钟尤为重要。

2015年10月的一天,一辆高铁快要驶入郑州东站时,车上一位男子突然用手捂住胸口,额头上冒虚汗,身子也渐渐从座椅上滑了下去。
列车员看见后,开始通过广播寻求乘客帮助。
刚好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也在这趟列车上,听完该男子家人的描述后,胡大一迅速判断他是突发心肌梗死 。
这也就是说该男子的血管已经被完全堵死了,心脏严重缺血,需要想尽办法疏通血管。

让胡大一庆幸的是,列车上配有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辅助药物阿司匹林,而前排一位乘客随即掏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 。
就是这短短几分钟的急救操作,将这位急性心梗患者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在众多疾病中,由于心血管疾病 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它素来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品,可以在关键时刻为心脏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但不是每一位突发心梗的患者都可以遇到心血管专家,由于急救知识的匮乏,很多患者发病时没能得到及时的救助,等医护人员到场时,鲜活的生命已经错过了救治的最佳时机,造成了终生遗憾。
掌握必要的急救技能,随身携带急救类药物,不仅仅是为了救别人,也是为了救自己。
别人有难,你帮助别人;你有难,别人自然也会帮助你。这份善意的传递将会延续一个又一个生命,也让世间充满温暖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