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脑卒中(中风)每6秒导致1人死亡,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脑卒中的典型征兆包括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突发剧烈头痛(可能伴随呕吐)、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这些症状可能单独或联合出现,需立即就医。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指导规范》明确,4.5小时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证据充分,急性脑梗应在时间窗内(4.5小时)尽早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损伤。血管越早开通,缺血对患者造成的影响越小。
近日,一位77岁的男性患者突发脑卒中,右手活动不利,后迅速瘫痪,病情持续加重。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立即为患者开启“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急诊科、脑血管病科、神经内科、医学影像科等同心协力,确保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救治,转危为安。
7月13日上午7:50,77岁的郑先生(化名)由家属搀扶来到医院急诊科就诊。急诊医护立即开展预检并询问家属。据家属讲述,患者于1小时前起病,早餐时突发右手活动不利,不能持物。其本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家人立即将其送来医院。
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可能性大,急诊科按规范流程启动“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急查体,患者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5毫米,对光反射均灵敏。但此时,其右手已由起初无力变得完全无法动弹,病情还在持续加重。
接到通知,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刘占卿立即就位,建立两条静脉通道,迅速组织学术副院长兼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等专家为患者开展系统评估。随后,患者在医护陪同下行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既往病史,专家组考虑患者为左侧大脑中动脉上干分支急性梗死,发病时间为早上7点,处于静脉溶栓治疗4.5小时救治时间窗内,有溶栓治疗指征,可溶栓治疗再通闭塞的血管。随后,医生与家属谈话,明确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签静脉溶栓知情通知书。静脉溶栓治疗随即展开。
溶栓结束后,患者在医护陪同下,收入5B神经内二科进一步治疗。此时,郑先生右手运动障碍症状较前明显好转。
目前,经过进一步对症及改善脑血循环治疗,郑先生正在康复中。医院学术副院长兼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和刘占卿主任为患者查体,其右手活动能力已基本恢复正常。
提醒:
脑卒中的救治需要医患携手,抓住每一个环节缩短时间,做好生命的接力。对于脑梗患者来说,抓住4.5小时救治“时间窗”,及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较大程度恢复脑血液循环及缺血区血液供应,实现脑组织再灌注,较好地挽救因缺血而濒死的脑组织,减轻脑细胞损伤,极大改善患者恢复机会,减少甚至有望避免残疾的发生。
要快速判别脑梗与否,有简单形象的方法,那就请牢记“中风120”。
•“1”代表:看“1”张脸,脸上是否会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表现;
•“2”代表:查“2”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会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上脑梗,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一时间将患者送往具备救治能力的专业医院,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 席刚明教授与刘占卿主任为患者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