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续筋术是对人体筋断及撕裂的韧带、肌肉组织、筋膜等软组织进行手法外治接续的中医伤科独特技艺,其历史悠久,技术成熟于清朝末年,流传于湖北、北京、河北等地,由冯晴川→张振清→齐殿武→冯文兵,四代单传已濒临失传。其在膝关节损伤及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踝关节损伤,肩袖撕裂,腰间盘突出合并韧带断裂等方面疗效极其显著。它解决了中医筋伤学的断筋续接空白,它具有无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简洁易行,效果立竿见影的特点!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是中医伤科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治疗原理:中医续筋术属于中医筋伤学手法治疗的范畴,历史悠久,中医续筋术产生于古代中医先辈们对病人筋伤的治疗实践中,它是对闭合性断裂的韧带、肌肉组织、筋膜等软组织进行手法体外接续的一种中医特殊手法。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接者,谓使已断之筋,合拢一处,复归于旧也。相其情势,徐徐接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高度概括指出中医续筋术的核心是恢复如旧。
治疗过程:通过对患者望诊、问诊、摸诊对断裂或者损伤的筋进行综合诊断及定位,再根据辩证病情进行多种手法续接、固定等。续筋术对于大面积的软组织损伤第一步是利用大小鱼际去感知人体筋络的力学变化,气路运行变化,如同核磁大面积去探查人体软组织损伤的大体情况,然后加大力度分肌肉和软组织的不同深度层次去定位损伤的深度;第二部是用手指再进行第二次精准定位,人类大拇指和食指是最灵敏和最有灵性的,经过传统方法练习出来的手指很轻松就可以感知人体软组织的损伤具体部位和深度;第三步是根据具体病情结合病人病情进
续筋术主要是指利用二指--拇指、食指以及二鱼--大鱼际、小鱼际联合进行筋伤筋断的诊断和治疗的一门中医外治技术,它是在传统筋伤治疗方法上有所突破,除了继承了传统中医筋伤治疗外,它对筋断治疗另辟蹊径,添补了中医对闭合性软组织及完全断裂类型筋伤治疗的空白,具有显著快速的效果,特别是韧带闭合性损伤包括韧带完全断裂领域疗效极其显著。,在踝关节损伤,膝关节损伤,肩关节损伤,腰部筋伤,腿部筋伤等多个筋伤领域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
中医续筋术的历史传承谱系:
中医续筋术的历史传承谱系具体为:“子、尚、致、 顺、 幼、则、 知、从、友、比、先、 信、 伦、纪、长、敦”:
1、 续筋术第一代:冯晴川 子字辈(1860年—1940年):湖北荆州从事中医骨伤筋伤治疗。对筋伤治疗“轻 巧 匀 柔”,二指和大小鱼际综合运用,往往病人不知不觉中已经痊愈,冯晴川经过一辈子的学习和实践,在积累前人的筋伤治疗手法上进一步的突破,添补了传统筋伤对闭合性断筋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空缺,其续筋术的治疗理论和方法已经成熟,奠定了续筋术的基础,已经自成一派!
2 、续筋术第二代单传:张振清 尚字辈(1900年—1985年)张振清为第一代传人冯晴川的外甥,中医续筋术第二代掌派人,民国期间在湖北跟随冯晴川学习,后因为医术精湛被强招入部队,后跟随部队到转战北方,在东北一直从事中医骨伤筋伤治疗,因为其中医骨伤和中医筋伤技术特别精湛,其除了治疗传统的骨折,筋伤外,对战马的骨折和脱臼也基本是手到病除,人送外号“关东张”。
3 、续筋术第三代单传:齐殿武 致字辈 (1956—2019),号称“中医半月板之父”,中医续筋术第三代掌派人,国家体育总局队医齐殿武年少时因为严重受伤在东北黑龙江偶遇张振清,被其手到病除的独特手法所震惊,从1970年开始作为张振清的唯一弟子学习10年,其在200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慕名请入从事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工作,
2008年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中医运动损伤专家。特别擅长膝关节损伤,半月板损伤的治,2008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参加奥运会运动员治疗工作获得通报奖励。
4 、续筋术第四代传人:冯文兵 顺字辈 (1975—),号称“中医半月板之子”,中医续筋术第四代掌派人,2007年开始跟随第三代传承人齐殿武恩师学习传统续筋术12年,2010年正式被收为正式的师承徒弟,12年来严格传统地继承了续筋术的技艺,并在齐殿武恩师的指导下,对膝关节运动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膝关节损伤合并轻度或中度骨性关节炎的治疗进一步的发展,拓宽和丰富了续筋术在膝关节损伤的治疗领域。 先后在北京京医医院 北京华科中西医结合医院及湖北地区事运动损伤康复工作多年,对膝关节运动损伤,半月板损伤,膝关节轻度骨性关节炎,踝关节损伤患者上万例,以显著的效果获得了无数患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