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智启未来——2021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圆满落幕

  浏览量:6519
2021年11月12日 11:29来源于:网络
分享:
10月16日,由北京医学会主办的2021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转化、融合、发展为主题,中国医疗界的专家、企业、科研院校、媒体等40

10月16日,由北京医学会主办的2021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转化、融合、发展为主题,中国医疗界的专家、企业、科研院校、媒体等4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从2020年至今,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大会旨在进一步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深入落实国家双创政策,着力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医、药、械、研、学的桥梁,建立北京地区医学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大平台。

行业热点汇聚创新火花迸发

与第一届相比,本届大会的参与面更广,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特别增加了灯塔论坛暨科研管理分论坛,围绕目前政府特别关注的研究型病房建设开展专题研讨,协和医院、妇产医院、天坛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专家共同分享研究型建设。

下面,就一起来回顾下本届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的盛况: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李五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松灵、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昂、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张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李金涛、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领导,北京医学会会长封国生,党总支书记、秘书长王建东,副书记高燕等参加了本次大会。

封国生会长在致辞中指出,本届大会为医学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展示、交流、转化的平台,希望参会嘉宾和单位能充分发挥大会的人脉和权威优势,实现资金、项目、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充分联结,用实实在在的创新转化成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本次大会共设一个主会场,十个分会场。在上午的主会场中,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首都医科大学王松灵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童朝晖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王卫东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余文周教授和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高级医学事务总监姚欣向等分别围绕智慧健康、新冠肺炎研究等话题发表了演讲。

董家鸿院士:国家智慧医疗快速发展,为我们创造了机遇

董家鸿院士在《智慧健康医疗生态体系发展战略》中指出,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重塑以全民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深化医疗改革的迫切要务。而国家智慧医疗的快速发展,给医学的创新与转化带来了机遇。他还透露,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工程院2020重大战略咨询项目,项目计划通过未来十年的研究,用智慧医疗赋能我们国家的健康医疗生态体系,大幅度提高整个健康医疗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全民享有健康的目标。

王松灵院士:希望在口腔医学领域研发新药,用于全身疾病的防治

王松灵院士的演讲主题是《从口腔走向全身的健康使者—硝酸盐》。他在演讲中指出,课题组研究发现,硝酸盐在应激状态下的胃肠保护、减肥、预防骨质疏松,以及口腔和胃肠的微生物调节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发现腮腺是转移硝酸盐的关键器官。同时,他们采用缓释纳米技术,将硝酸盐和VC按照一定比例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药效比单纯硝酸盐要高。

马长生教授:我国的ECMO即将在苏州上市

马长生教授在与嘉宾们分享《心律失常相关医疗器械的发展现状》时表示,人口的老龄化导致在过去的50年里房颤的人数增加了3-5倍。他介绍,目前中国有上千万房颤病人,未来这个数字会达到两千万,而导管消融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治疗措施,房颤通过导管消融从股静脉穿刺导管到心脏介入治疗把房颤治好,就像冠心病支架,治疗心绞痛一样。他还透露,我国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即将在苏州上市。

王卫东教授:微创手术智能机器人可能会极大推动介入治疗的发展

王卫东教授在演讲中介绍:肿瘤治疗有三大方式,一是化疗、放疗和外科手术;二是新的生物治疗;三是介入的物理消融。他认为,在介入里面尚无很好的规划手段,所以介入规划比其他的治疗规划或者治疗计划更为复杂。目前,微创介入的手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态势主要有三个——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物理技术模型以及对机器的控制。

童朝晖教授: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灵魂

童朝晖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新冠疫情与呼吸危重症学科建设思考》。他认为,进入十四五之后,要发展高质量医院首先要狠抓学科建设,其次要有一个战略目标和定位,第三要把一些新型的管理途径技术和医院管理结合。随后,童教授还与在座嘉宾分享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时遇到的问题和拿出的解决方案。谈到新冠肺炎的变异时,他表示“变异其实没有什么可怕,所有病毒都变异,流感也变异,流感变异比新冠还快。”

余文周教授下一步要推第三针和二童的接种

余文周教授当天的演讲主要包括疫苗研发、新冠疫苗研发的进展以及新冠疫苗机制的创新和应用三个方面。他认为,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疫苗研发经历了三代技术路线:第一代路线是以灭活疫苗解冻活疫苗为主;第二代路线是发展了基因工程的疫苗;第三代路线是mRNA疫苗,也就是灭活疫苗。灭活疫苗生产高效,可以很快的扩展生产的潜力,但是稳定性低,需要超低温的冷链运输。根据余教授的介绍,我国现有7种新冠疫苗,主要是灭活疫苗。演讲的最后,余教授说:“对于新冠的防控,临床医务工作者打的是上半场,新冠疫苗的接种是下半场。我们下一步要推第三针和二童的接种,希望能尽快地把新冠全体免疫接种好,更好地预防新冠疫情。”

除了上午的主会场之外,本届大会还特设了包括普通外科、心血管、数字医学、口腔、骨科、介入、胸外科、泌尿外科、科研管理等等在内的10个分会场。在下午的分会场中,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齐聚一堂,通过主题演讲、互动讨论、现场提问、政策解读、产品推介等多个板块,深入交流、探讨,共话我国医学创新转化的现状与未来。

与此同时,2021首都医学创新与转化大赛决赛也在本届大会期间顺利举行。大赛旨在激励医务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紧紧围绕临床应用和临床问题进行研究,并与相应的科研机构、投资机构紧密合作,早日研制出新产品,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造福更多患者。据悉,本次大赛的征集项目在数量上比去年增加了54%,专业覆盖面也更广,这充分说明首都医学创新与转化正呈爆发式增长。据官方统计,本次大赛共征集了来自60多家医院的285个项目,参赛项目类型多样,包括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等领域。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

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政策的推动加上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我国的医药创新与转化,构建了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让更多医学创新成果走向临床、服务患者成为了可能。

但伴随着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和众多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科研机构专利实施率低、同质化研究数量过多、临床试验过程推进缓慢等问题也相继出现,并成为了横亘在医学创新之路上的“绊脚石”。

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单靠一个人、一个机构甚至一个行业都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来自政府、医院、科研机构、企业、投资方等多个领域的协同合作。而2021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恰恰发挥了自身的平台优势,促进了政府、医疗机构、医生、企业以及媒体之间的沟通、合作,实现了资金、项目、人才之间的无缝对接,对于推进北京乃至全国医学创新成果转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北京医学创新与转化大会将继续与社会各界深入合作,与各位医学同仁一起携手奋进,为推进医学创新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分享:
相关阅读

肿瘤防治宣传周 | 脑肿瘤并非不治之症 早发现早治

2024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在肿瘤大家族中,脑肿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较大,有可能引起偏瘫

2024-04-18

一期投资最大年产能超8亿支 参天明日视界眼科生产

  2024年4月16日,苏州 参天公司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参天明日视界 (Santen Vision Park) 眼科生产基地正式竣工(以下简称新基地),江苏省商务厅、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代表

2024-04-17

2024首届中国毛发健康产业大会圆满落幕,万汉靓力

2024年4月12日,由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毛发专病医联体主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协办的2024首届中国毛发健康产业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会上,合肥市高

2024-04-15

“控近视、兴未来”眼健康大会:抢抓近视管理“黄

今年3月,国家疾控局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形势严峻。为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4月11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

2024-04-12
图文推荐
每日精选
dior时尚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