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你老了就自己去养老院吧!”
这是一个五岁的孩子对妈妈说出的话。因为妈妈不愿赡养已经83岁、需要人每天帮她喂饭洗澡的奶奶,吵着要把老人送到养老院,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认为把妈妈送到养老院也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孝为德之先,在“尊老爱老”的教育中,“身教”远比“言传”更重要。避开说教,博主只是陪失能老人聊天谈心,为老人做一顿简单的饭菜,孩子也都会主动帮忙。视频中,博主在寻求孩子认同“亲情孝道”文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

当得知专家到养老院教授护理失能老人的知识时,这对母子特意前往听讲。孩子细心地将步骤用简笔画记录下来,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将治疗褥疮的京万红软膏均匀涂在无菌纱布上后,敷于创面固定,每隔两天换一次药……褥疮专业护理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复杂枯燥,但他依然用心地付诸笔端。

也许他还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画的这些步骤是什么意思,但相信这次经历会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让他懂得如何把“孝”化为行动,对于“责任感”的定义,他会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从“二十四孝”到“新二十四孝”,从“父母在,不远游”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带父母去看看”,尊老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坚守。
“截止至2018年底,中国已有2.5亿60周岁以上老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这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让有失能老人的家庭背负了沉重的负担。“尊老”这个词在“失能”面前,显得有心无力。

我们懂得“父母呼,应勿缓”,却未曾学过在老人口齿不清时该如何交流,懂得“父母在,不远游”,却未曾学过在老人失能卧床时该如何护理。身为老人照护主力军的子女,常常因护理的方法不科学、意识不足令许多失能老人得不到妥善的照顾。
而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那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践行者——养老院护理人员变得供不应求,每个护理人员几乎要同时照顾七八个老人,即便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完全满足每个老人的需求。
无论是子女还是护理人员,失能老人的照护群体面临着专业护理水平亟待提升的现状。
如今,不仅国家开始重视老年护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也在积极关注和帮助失能老人群体。以世界压疮预防日为契机,中新药业发起了以京万红“科学照护、健康养老”为主题的养老院公益行,在详细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后,企业送上了暖心的问候及慰问品,并邀请三级医院的专业护师为护理人员进行失能老人护理知识、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培训。
在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专业护师重点探访了几位身患褥疮的老人,针对具体案例分析护理方法——创面处理时需先用生理盐水消毒,若发现坏死或结痂,可用镊子将其小心夹出,不仅要定时涂药,更要勤通风、勤按摩、勤换洗、勤检查;对于已患有褥疮,但性格内向、配合不积极的老人,应具备更充足的耐心和准备,及时交流、排解老人情绪,引导老人配合治疗。

爱幼是一种本能,尊老则看出人性。当我们为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花数十万报各种补习班时,也要考虑到老人所在的养老院护理设施是否完善的问题;当我们带孩子走遍山河,体验百味人生时,也别忘了常回家陪陪不便远行的老人;当我们为让孩子长高买各种营养品时,也要时常检查一下家里药箱里的药是否还储备充足。
见识过衰老与疾病,才知道生命最后一程的脆弱。
今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计划在未来三年培养200万名养老护理员;京万红2019“红动中国”登门关爱活动带领专业护师走进养老院,提升护工的专业护理水平;热心公益的母子践行公益,呼吁着整个社会关爱失能老人群体的健康问题。释放正能量,传递“亲情孝道”,政府、企业、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越发沉重的养老问题“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