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孩子最喜爱的情感读本有一种财富叫诚信
胡昕
在网上读到一位母亲的博文。她说她的儿子15岁了,在上中学,长得人高马大的,却没一点男孩子的味道,很“娘”很“绵”,她说她很着急,一个男孩像这样发展下去,将来能扛得起什么?
孙云晓写过一本书《拯救男孩》,对当前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进取精神等等,女孩普遍强于男孩的现象进行了剖析,并发出“救救男孩”的呼吁。我认为,男孩性别弱化现象,表面上看,与学校教育中个性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中父亲人格教育的缺位有直接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关联,是在社会文化的主张中,对责任、担当、正义、无畏等英雄意识的淡化。泛滥于流行文化中的选秀之风,直接造就了大批“超女软男”。
没有对英雄的追怀,没有对英雄意识的崇尚,我们生命中的河流,就会失去浩荡的活力,就会失去澎湃之势。
去了趟云南腾冲。恕我孤陋寡闻,去之前,我只知道腾冲是一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城。待抵达腾冲,导游领着我们去瞻仰纪念中国远征军的“国殇墓园”后,我震撼了。我没想到,这片如此宁静的胜景,在70年前,却是浴血之地,焦土之地,是一个声震中外的战场。如今,曾经的枪炮声归隐于群雕的深处,曾经的英灵静默于斑驳的碑文之中。我想起了20多年前,我在大别山采风时,面对深谷中一块无字的烈士碑石写下的诗句,“根植茫茫大地/背负朗朗苍穹/纵使人生短暂/但只求有一根折不断的脊梁。”(真怀念那时在对英烈的追怀中所拥有的豪情与血性。)
70年前的中国远征军,无论多么厚重,都应该被历史记起,都应该放在我们的心头。其血性、卓绝、无畏、顽强,以及对国家的担当,对苦难的承受,都是来自一个民族精神的模板。在龙陵城保卫战中,他们将日本人赶出了国门,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特别需要提及的,在组建中国远征军之初,西南联大有834名20岁左右的学生报名入伍,他们何尝不知道这场战争的酷烈呀!1942年的缅北野人山之战,远征军深陷原始森林中,环境之惨绝无法想象。如遇雨季,短短几分钟,雨水就能没过脚踝;一旦躺下,就不可能起来,蚂蚁会把你啃噬成骷髅……4万人的队伍,最后只有8千多人走出来。
我们可以告别武器,但决不能告别英雄。
这爱国的情怀就是埋在我们血脉中的情感,这无畏的精神就是我们生命中永不磨灭的读本。